最近有点质疑我股票研究的方向了

  • 最近有点质疑我股票研究的方向了已关闭评论
  • 1,114 views
  • A+
所属分类:理财经历

今天是星期天。来简单谈一下我的股票研究动向吧。我有点质疑我目前的学习方向了。

其实我一直有在看教程。我2021年6月进入股市之后。一开始的方向也是看k线,走技术派。最先接触到的是一本电子书,叫《半小时漫画股票实战法》。这本书里,其本上把市面上所有的技术指标都讲述了一遍。从macd讲到kdj,讲到rsi到布林线,还有什么乖离率,什么dmi之类的。我基本上都一一尝试过。用了不久就放弃了,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指标能让我赚到钱。

接下来又找了许多资料,什么利弗莫尔的传记《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没看完)。还买过什么淘股吧大神的合集整理,淘宝上面买的。大概翻了一下,找了一下里面有名的像什么瑞鹤仙的看了一下,不得要领。

再到后面,又接触到一些书籍,像什么彭道富的《股市极客思考录》,就开始买实体书了。这人的买了三本。粗略看了其中一本。感觉都是假大空。跟文科生读巨著一样的风格,开放式结局。看完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操作。也许是我读得不够精通吧。

后面有一阵,我觉得量价时空是个高级的东西。这东西能够解读主力的意图。有一天我搜索这个词。发现了一个人物,叫“黑马王子”。稍微深入了解一点。好家伙!这个单独开创了一下学派叫“量学”。先是看了一会儿他的电子书。觉得讲得有道理。就把他的四本实体书全部买了。然后还下载了一些他的高级班授课视频。

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发现这人讲课声音辨别不清楚。可能是学员盗录。录音设备导致的结果吧。所以,我又找到了黑马王子八大讲师的课程。先是看了一部分姜灵海的。后面再看李亚民的。感觉姜讲得假大空,倒是李亚民这种术非常明显的能贴合我的实际。所以,我在万能的淘宝上面,把这人的课大概二三十节全部买下来了。从第五期开始看。后面看过去,大概只有5期的内容是完全创新的。其他的基本上都在换汤不换药的重复。

这个时间点大概在2021年6月-7月左右,也就是我发现量学的时间。学习视频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也就是我一年来操作的执行标准都是在跟踪李亚民。

但是战果怎么样呢?我大概回忆一下,只有去年11月,当月累计收益达到了1015元。其他几个月都是小跌小赚,不足为提。
最近有点质疑我股票研究的方向了图片 No.1

到了今年后,每月的累计收益都成负数了。去年挣扎了大半年,总体亏损1元钱,结局还能保本,还算理想。结果到了今年,仅仅三个月,我已经亏损了3000多块了。

这个三月又是亏损一千多。

我就在反思。我在2021年11月,到底使用了什么战法。还是说因为当时行情好,特定的环境之下才造就了盈利?其实我现在都没有钻研清楚。

我这个说实话看似很认真在学习一门技术,实则每天的复盘都懒得做。

一时找不到什么好的方向。这个三月前半大盘不好,总体走差可以理解。但3月16日后大盘来了波大回血,至少涨了一周。然而,那几天我还是小赚大亏。我不由地怀疑我的模式有问题。或者说,我学的量学有问题?

所以,我在3月24日那天。百度搜索了一下,如何评价“量学”,量学到底怎么样,之类的词。结果就在知乎上面看到了有人回答。

我发现有一个网友说得篇幅特别长。而且戳中了我的软肋。让我对量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这里摘录一下吧。

关于量学,以前我学习过量学的四本书,以及跟过某讲师的一个月左右的特训班每日复盘,另一位老师的两套完整的特训,黑马王子的三期中级班特训,和高级班特训。基本上量学95%左右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了,做了满满的学习笔记,每天都在看,都在背。当然,也一直在满仓实盘做实验。

所以还是有资格回答下这个问题。当做本问题2020年的更新吧。

回答主要摘自我博客曾写过的一篇文章,摘录其中一部分当做回答吧。

原链接在此:

关于技术分析&《量学》&灵魂扯谈-无本创客
​www.wubenck.com/post/364.html

分两部分:我的结论、我给量学所总结的所有问题。希望有所帮助。

首先是结论:

1.我依然认为量价关系是技术分析的核心和根本,且技术分析依然有存在和学习的必要。所有指标无非来源于量价盘口,它是你最底层的那个语言,是用来打底的,而不是用来让你实操的。

2.无论是黑马王子或是八大讲师,他们有着很深的个人魅力和很高深的个人能力。他们都有着教书育人普济天下的大情怀在。而当你想获取别人的思想精华时,付出代价也是天经地义。商业化本身是无罪的。道德绑架是傻子干的事,我的罪在于穷。

3.长篇大论,看似在批判;实则是爱之切恨之深。这里的恨也在于自己的境界不够,悟不到。如果我悟到黑马王子最初是如何推导出这些结论的,那才真的算我学到位了;以上的这些困惑将削减为0。可惜我没能。

4.就我所了解的技术分析而言,量学依然是佼佼者。关键在于它能用非常神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你去了解股市的各种形态。起码你见到一切走势将不再害怕。

同时,我现在依然可以对着他人的持仓指指点点高谈阔论,喷的对方服服帖帖为止;甚至把未来的股价的准确走势预测到“几分钱”的程度。这是量学硬气的地方。得认。当然,我用这套技术分析也抓到了不少的牛股,如果非要分享,我可以说:五五法则、康桥战法、凹尖峰战法、QQ测幅、量波替领。这几个,非常神奇。

我放弃它,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我为何能抓到这些牛股。(最近期的一个例子就是金徽酒,我用量学的基本方法在它启动的前一天就已经伏击并接入了。当然,也在大肉途中成功的用量学把自己给T飞了。)

5. 市场里当然有前辈,技术分析做得好的和量学做得好的多得是。股龄比我岁数都大。对于我这样一个正式做票才几个月的人来说,人家见过的、经历的数量级远在我之上,敬畏之心肯定有,无论是对市场,还是对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厉害,也不代表他们真的能想透某些事,我是说想透而不是想通。还是那句话,厉不厉害是另一回事。

6.这些内容写出来,并不主要是为了给谁看。而是我留给自己,这是我挣扎的痕迹。当然,如果能对某个有缘之人有所启发,甚至对量学本身有所推进,那也算幸运。这不牵强,因为如果我依然还在完全用量学思维的话,那么我现在就特别急需与人进行思想碰撞,或者说指出我到底哪里错了,会期待反驳或认同。

但我现在已经不再用这套思维思考了,它于我的作用已经结束了。所以我更愿意将这几个月以来总结的这庞然大物般的文字当做一个句号。

其次,是我所总结的所有问题:

1. 量学一直在尝试着往学术上靠,但不可否认其实二者相差甚远。因为学术和科学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发现了什么样的结果和规律,其价值而是在于阐释了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和底层逻辑是什么。量学虽然将所有的现象归结为来源于“三先规律”、“三不定律”;但到最后依然没能阐释清楚此规律和每套战法的关联和当时的推导过程;起码我并没有找到这一过程。

也就是说,它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鸿沟。且量学并无意去讲明白它,王子本人也是。当然,人们也不愿意去知道这个费劲的源头,他们只愿意得到结果。这就是问题所在;很默契的一对矛盾。

2. 单从“三先规律”来看,从短线讲,很可能就抹杀了一个人“开悟”的可能性。因为任何一种表象其实都有它的反面,类似于面对光明,身后就有阴影。量学的“基础科学”只阐释了某种规律的一面,这是不负责任的。

卖在买先,价升量缩固然是锁仓拉升,不愿意卖,这么理解的确是好事。但它的背后,就是更多无法估量的潜在砸盘筹码在越积越多。这一点,量学应该提到,但没有。这不是一句“位置决定性质”就能模糊过去的。同理,操作不错定律,也有两种理解:往好了想,大家都认为不错所以去操作,所以坚持持有一段时间甚至去加仓,因为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那么从交易心理上讲,我第一个进行纠错那就会成为最清醒的人。

从实践上讲,盘面的形态确实会维持一段时间且呈现某种规律,和这个存在关联。是的,是这么回事,但这条定力无异于一个伟大的真理,然后呢?按照“某师兄”说的,跌破一分钱就迅速止损吗?

如果用我来表述类似的知识,我会更刨根问底的说明问题,授人以渔:正是基于T+1,即使操作错了,他也没法立刻纠错,而部分后悔的抛压会最早最早会在明日集合竞价砸出来,同样,你也可以成为最早的那部分人,但需要记住的核心是“今日已经砸完的空方力量,会立刻成为潜在的做多力量。

”即”同一笔钱,在每一天只能选择一次阵营。”如果我这么讲课,是不是更容易让人拍脑袋大悟?

3. 卖在买先、价在量先、庄在散先。其实还少了一条:需在时先。

当资金突然进攻一只股票,并向上扫单,才能产生异动,才能被重视,才能在时间线的排序上最先取得胜利。也就是说,第一动因并不是“卖”这个动作,而是“需”。这个逻辑和量学是完全相反的。因为,这里的第一动因是那笔做多的资金的需求,而不是卖方或传统技术分析倾向的买方。且这笔资金也不一定是“庄”。

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在于,资金对筹码的需求供给不平衡,其表象是向上或下主动扫单。这一点如果初学量学的人不搞明白,那他短线是没法做的;越学越没法做。要去西天取经,去了东方。做短线得多个技术分析维度,那就是时间维度。

4. 量学总体而言是一套“战法合集”;即从结果去推导规律,而不是从规律去推导原因。最大的误区就在于:让人去记形态,而不是明白其意义。所以,作为一个学习量学的人来说,最后可能会是个“战法高手”,却一定不是个“得道之人”。

正所谓“熟识案例三百个,不会炒股也会捉”,恰好应证了量学的这个思想。从这个角度讲,战法再多至多是代表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重复性,但如果不知道这种重复形成的原因和底层逻辑是什么,那就意味着它永远无法被复制,永远无法为我所用;规则只要稍加改变,就需要依赖新的战法来填充,就得依赖去参加新的学习班,永无止境。

毕竟,圣人求因,凡人求果。市场上的圣人注定是少数人,而他们也并不愿意分享真正的秘密。且那个秘密很简单,在不断运动着。

5. 量学归根结底只是一套技术分析方法,它和成功与否无关。因为当形态走出来了,可以说为“常态”,当走了反方向,可以说为“变态”。当形态出现却又没走好时,可以说为“位置决定性质”。股市的走法固然就三种,涨、跌、平。

每种方法都能在量学中得到解释,甚至取好了各种吸引人的名字。如突破不了叫“兵临城下”,横向震荡成了“现场直憋”,等等。终究是个很简单的事,非要割裂去理解且包装了不同的名字;这么做到还不如像缠论、波浪一样,基于一个微观元素去解释所有宏观现象,会更为严谨;虽然我并不了解缠论,也没兴趣数浪。

但我的意思觉得说明白了。但相比而言,量学在这一点上完全走了一条玄学的路子。

6. 虽然量学讲究“左正明,右确认”。但总体看来,量学几乎90%以上的内容和意义,都是在 “预测”。而预测本身就是一种股市幻想症,预测也恰恰就是一种“期待”。

炒股的人喜欢说“预期差”,但我现在连预期都没有,走成啥是啥,只能这样。因为我目前的人生观是相反的:“我不对生活中的任何人和人和事产生任何期待,包括自己”,所以这和我的本性拧着,所以我预测、预期的时候会非常难受。

换句话说,每当我打算用一条“黄金线”去撑起几个亿的抛压时,我都不知道该不该相信我的右手。如果我信了,并且撑住了,那么潜意识里只有一条逻辑能解释:“王子真神”。而我不需要这样一个“主”。

7. 关于正向和逆向。经过观察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量学“高手”,包括几大讲师,用的都是“逆向伏击”。即从盘中异动本身反推日像,用左侧量形结构去证明这个“异动”值得参与。这其实才是量学之核心。书里关于此,也仅指提到了一句“逆向伏击”,我记得很清楚,是在后两本白色封皮书中的某一章的前言部分,是的,4本书我几乎背下来了。

之它所以篇幅少,可能因为它并不想说清楚这件事。这个秘密,是不会在书里去着重强调的,否则书一定会不好卖。因为阐释清楚,就将间接否定量学最闪光的一价值:预测。当然,这种操作手法,也本身就是原本市场上短线选手临盘的常用方法。

如果不强调“预测”,一切就平庸了。这就是为什么讲师选票一选一个准,而学生自己选则有时准有时候不准。因为精明的人都在逆向思考,即“从抢筹的结果反推量形建构”,而学生都是正向伏击,即纯粹的伏击首板去等待异动,甚至早5天去等待启动的一刻;结果很显然,后者必败。而前者根本不去主动告诉你这个核心细节。

所以“5天内预测涨停”就算成功。这样的成功率毫无意义,不如直接点,实盘赛,拉交割单来的痛快。或者按王子经常举的例子来说,量学实盘,第一名送一辆BMW。

8. 量学的分析,无论是书本中的,还是特训班的,基本上全都是基于“日像结清后”产生的分析。这是不负责任的。将近20%的振幅股市里多得很,其核心在于盘中的“应对”。而不是成为一个复盘高手。

这里并不是说复盘不重要,而是想表达盘中的应对是主要区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不是去分析日线形成的规律。当然,我只针对短线选手。虽然有量波作为补充,但如果一个人不会量波的内容,那之前学的量柱量线,其实根本没法用,说白了,无法上手。

你只能掏钱去高级班,否则前面所学的一切都是无米之炊。市场里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被盘中吓跑的。一问,大家都在说:“你去学量波吧”。是的,学量波可就不是四本书的价格了。当然,我愿意知识付费,可我是真穷到底了。于是偷学了老师傅的量波技法,好不快活。可惜,量波也有它的问题,之后说。

9. 量学过于曲解和放大了主力、庄家的作用,却忽略了市场合力和炒作情绪本身。不能否认很多股票里确实存在庄家,会呈现出一种规律化的走势和形态,逐渐把空方吃的消失殆尽,使用马甲账户操纵股价,自己没完没了建仓做T或猛砸出货。量学阐释的金阶、凹口等已经很形象了。且应该还有一些个“游庄结合”类的股票,庄家肯定是在的,这得承认。

但对于短线选手来说,这并不重要,“得散户着得天下”才是短线的根本,如果我是大资金玩家,我一定会是把自己的钱用在刀刃上,成为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那个人。

而不是去猫着腰寻找一个根本不知道是否存在的庄家沾沾自喜。时间成本和确定性是这里最大的问题。拿事实说话,毕竟各种类型的龙虎榜,他再主力,其资金量终究也就是一天成交量中的一丁点,之所以能引导盘面,就在于他用在了最该用的地方,这就是游资和大韭菜的不同。格局的不同,他们是看到运转规律的那一撮人精。

他们知道一个秘密:那就是合力来的会有多快,以及合力不来“对明天”意味着什么。如果一个初学者是通过庄家、主力这套东西去认识市场,很可能到头来这种老旧的观念会形成一种方向性错误。当然,我还是针对短线。而且这种错误的方向,如果靠他自身纠错,我相信多年内都难以转变。现在依然有人看到高位合力强势股盘中被砸开认为是在“演戏”,无力争辩,都对。

我只想说,除了自己外,别人都应该是对手盘,都饥不择食背对背争抢了,没什么善良的人;这对手盘也不该只是某个叫“庄”的人。

如果你认为这个“庄”还是你的朋友,那我觉得没救了。庄家和游资,确实不是一种东西。但不能因为量学跟庄,就否定游资投机炒作。毕竟后者和短庄已开始成为主流,重点放在这里,也是小资金做大的最快方式。

10. 关于时间成本的另一大误区在于“两级选股”,“如果越跌越高兴,你就学到位了”。股价往下跌,确实会有更多的上升空间腾出来。但,从时间成本的角度考虑,这是反人类的。

好比:我一定要找最丑最丑的老婆,因为这样她就越老实越贤惠,越容易有安全感,人品也越好,我也越放心。自己爹妈也理所应当认为儿子才是宝,内女的配不上咱儿子。确实大有这样的人在,但这种想法是不禁琢磨和推敲的。根本在于: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拥有平等选择权的情况下,我们为何不去找最好的那个?

换个例子:桌上摆满了吃的,有的人会选择去拿那个最大最好吃的,有人则会先考虑有没有快过期的。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你是哪种?

11. 由于A股是个怪胎,涨停板和T+1制度并没有在量学里发挥太大的作用,这两个制度是利是弊,仅一念之差。

首先,量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过于强调几分钱几毛钱的买点,是否符合量学标准。但问题是,我们更该关注今日买入的票,明天是否存在溢价可能。因为明天是吃肉吃面,远比今天买入在几毛钱上重要的多得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打板客的原因。

无非次日溢价可能,老生常谈。其次,涨停板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可以钻的“空子”,然而量学里仅有一套“涨停板基因”来讲它。而我的价值观恰好相反:谁最美我看谁,谁走出来我看谁。死,也死在最美的那个身上,起码我值了。

如果最终都是要分手,那我宁愿挑一个我最爱的最美的。这就是我和量学三观最大的不同。量学里强调的强者,和市场共同认为的强者,根本不是一个人。如果让远古时期的那位Asking、独股一剑等人看量学,我估计他们会吐血。当然,我这样类比确实不合适。内意思到了就行。

12. 对于短线而言,换手非常重要。量学可谓是只字未提,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而且我真的不相信几大讲师做票是不看换手的。

我更愿意从数学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拼图游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前者死得明白,后者死不瞑目。起码能得到一个死因,而后者是赌命。量学说,“价是量的影子,量是根本”,而我认为 “量就是换手的影子”。

13. 关于量学的“涨停趋势”和很多套“战法”。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稳定盈利有一个巨大的误导。那就是,不同时段的涨停趋势,其实就代表了不同时段的操作方法,这就意味着完全放开手脚去挑战“全市场”。

如果只讲技术,不讲仓位策略、风控策略,操作体系,那“赚钱”二字几乎就是妄想。当然,量学只是一套技术分析,它没有义务去谈后端的一些内容。但它的引导方向就是去挑战“全市场”从而证明自己的伟大和完善。这虽然吸引眼球,但不负责任。

当然,这样单纯的批判是我不负责任,量学的李亚民老师特训里每次都会着重强调仓位策略。但我不得不说,他的那种仓位策略和止损方式,未免含糊了;做不到通透,不如不提。我们都学过方程,任何一种未知数的求解,都要有定量,定量越多越好求变量。

只是王子本人偷换了这个概念在自己的高级班里,去阐释自己的“三不定律”。可以说,他的四本书里全都是变量,并且希望我们学会这所有的变量。悲剧的是,每个变量还会再次产生变量,比如“变态”、“位置决定性质”。多元多次方程。

所以,高手在固定模式扣细节,而懵懂之人一定还会和当初的我那样,在全市场印证各种战法。没有风控,没有仓位策略,没有束手束脚,那就没有稳定向上的盈利曲线。这是一个初中生想都能想明白的事情。

14. 量学适合大资金去做“兴趣”,不适合小资金做短线做“事业”。因为它忽略了时间成本的问题。

“5天内涨停算成功”,但5天对于一个短线选手,那将是茫茫大的时间成本。其实,量学的几本书的本质基本上都在说一件事:“伏击首板”;而首板模式的核心其实是在于操作者的“挖掘能力”(眼光)和“平铺目标标的”仓位策略,之后慢慢优化仓位,最后用最大仓位去吃最大的肉。然而,量学并没能阐释出时间成本和仓位策略的这两个核心问题。

当然,首板模式中最重要的“概率”,也没有提到。所以它只是技术分析而已,和成功无关。这条弱了点,但确实被我当时记录了。

15. 关于量波,确实理论还不完善。换句话说,还没有足够多的样本去归类为一些共同的特征,形成上来就用的战法。

举例来说,最常用的“恐龙波”。很多时候盘中的曲线长得非常想恐龙波,但问题只是均线跟的慢了点,事实则是在抢筹,瞬间封板了。如完全按照量学的“3-5分钟”的标准,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强势股抢不到,被动做T,T飞自己。

当然,这里有很大的可能是我对替领的应用不好。但这一条想说的核心含义还是:从形态入手,不如从原理入手。起码我死得明白,赢的放心。因为我实在不想把胜利果实归结给“王子的替领真神奇”。更愿意归结为我自己透彻的分析和精准的操作,这样我才能有进步,或者说我知道我实实在在的优化了某个细节。

16. 量学目前还不是一个非常主流的技术分析方法,虽然有这个演变趋势,但如果始终保持在小众状态的话,这于它于我们都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从跟某个很弱的角度上讲,一种技术分析方法,则代表了一部分资金。代表了一种认同感。

他们会在股票的某种形态的特定价位上产生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越小,那么深入学习它的必要性也就越小。因为一切的技术分析、消息利好等等,其实换种思维来说,都是在思考部分对手盘的想法。这部分群众的基数越大,那么在关键点位产生的合力影响也才越大,终究回归于资金大小和方向本身。

所以,越多人学习量学,它的作用反而会更大。这是我立场上的认知。举个例子:”W底”,各种解释都有,但有一种认知是认为,技术分析认为前面的低有支撑,于是第二个底就有支撑了;之后逐步抬高的第三个底部,第四个底部同理。这看法的对与错,其实就是量变与质变、强弱关联的关系,只要有这个量在,我就认为它是有“质变”的道理的,产生作用大小的区别而已。

17. 关于投机和投资的问题。量学应该有义务承认自己的“投机”属性,否则在概念上会对一些新手有着方向性的误导。毕竟从二级市场本身而言,投机和投资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思维。而“跟庄”这一动作,就是在投机。

投机涉及的学问和投资是不同的,所以黑马王子不该在他的高级班上去强调“投资人”一词,而是直接直戳投机的核心。而投机的核心则在于概率。所以对于量学的认知需要更进一个维度,才能考虑是否赚钱。那就是如何从“规律”再回归到“概率”。因为概率可以概括一切规律问题。而规律却无法概括概率,是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18. 关于玄学的问题。量学正在逐渐向宗教的方向靠拢。这是个不太好的引导方向。

一些战法和一些基因,被一大堆天龙八部,猛虎下山一样的名字覆盖;这真的没有必要,这是个量学品牌调性的问题,也是这门分析方法定基调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在专业的机构中,或者认真对待市场的操作者中,像“现场直憋”、“双剑霸天地”、“龟背波”这样的称呼很难被采用,有时候难以启齿。尤其是对于年轻人。

好比,我想去大学做一个教授,硬给自己取名为“丁大屌”,这样做有百害无一利,只能沦为学生的笑柄,这没必要。除非我从一开始就有给自己定位成“搞笑类的疯癫教授”的定位,或许在艺术类院校受到瞩目不违和。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还是祖师爷本身的想法。

黑马王子的内心,究竟最初是怎样定义量学的,他为量学一直付出的动因是什么。这个灵魂拷问,不是一句“西山大师告诉我……”就能含糊过去的,这个稍后说。

梁漱溟曰过,宗教的特质就是人把一切想法,拐个弯,寄托在另一件遥远的事情身上,从而得到解释,得到慰藉。我觉得在理。其实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即各类大神口中的《天道》,通篇不也在讲这事儿么。

比如,股票涨了,我可以归结为量学真神奇;跌了,可以归纳为我理解不到位,得去找王子和讲师求助。

只要八位护法在,我就有希望。无论发生什么,其实都有王子和八大护法在那里代表真理。这就够了。人们愿意这样安慰自己,有个寄托。但从不问为什么。

这也是量学会从“结果”入手去推导“规律”,而不是去讲“为什么”的原因。因为人们喜欢一套能够走捷径的,上手就整的东西,通过简单的肢体劳累来避免复杂的心智劳动。而量学本身提供的无数种“战法”由此起到了作用。

辩证。固然,量学它有自己的门槛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学一样枯燥的东西学到头的。固然战法再吸引人,它依然需要你去啃四本书,去参加学习班,去练习;能成为量学高手的这一过程,也直接淘汰了绝大部分的人。这是量学的门槛,那么它的精髓很多人一样无法拥有。

尤其是上来就带着批判精神的人,没必要。黑马王子说,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信与不信一念之间。这我认同。

19. 关于灵魂拷问:量学如此神奇,为什么黑马王子不自己偷偷赚钱,而要分享呢?其实每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背后,我们都可以问自己这样的灵魂拷问。

包括原来在券商工作的时候,我一直带着一些灵魂拷问在上班。比如:如果机构的顶尖投顾那么厉害,为何不自己做?后来我得到了答案。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本身没那么厉害。当然,“厉害”和“专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没自己创过业或在真正大公司待过的人,估计很难领悟。

不重要。假如我是一个终于在帝都稳定立足,科班出身又考了一大堆证件的投顾,家庭圆满,干嘛要冒这个险自己去做?况且我知道自己在市场上赚不到什么钱。而面前的这份工作则是实实在在的积累,我能看到曲线,能在这里找到职人精神,能为更多人带来价值,何乐不为?换句话说,如果换个命途,我依然愿意在券商做一名优秀的投顾。

可我的命轮没这么转啊。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我和对股票有过一些认知的人说起我想全职炒股时,他们都像跳蚂蚱一样的原因。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这是做不到的。准确的说,认为我是做不到的。但其实我现在就在做,只是关注点不同。我的重点在“做”,人家的重点在“成”;不是一个意思。这和我开篇小故事里“打不打”“打不打得过”一个道理。

想想也就明白了。当之前的一些客户问我,你既然那么懂为何不自己干时候;我也会很明白的和他说,我要是厉害我早不在这里干了,所以我给你推的票,你自己判断吧,我只是信息搬运。我把这类自问自答统称为灵魂拷问。

回到黑马王子身上,其实当时在学习量学并感受它的神奇时,我替它得到了一种美好的答案。假设我自己是王子,赚了足够的钱,那下一步其实更希望的是社会影响力,是认同。这一点是通畅的,从王子的行为就能看出:比如研究类似于“码根码”的软件、Hhlight自己的教授身份、教书育人的表现力、以及上电视台、不断和高校靠拢;这些逻辑都是贯通的,他确实需要自己的名望。包括最后和自己学生分家的争执,都能说明这一点。

量学不是为了真的为了科学做科学,它是有其目的所在的。当然,我也不是为了八卦,而是想探究清楚自己究竟学习了什么,它来源于怎样的一枚卵子。但后来,从以上我总结的所有内容看,我还是相信,量学诞生和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依旧是盈利为主;一方面是能让公司正常运转起来;另一方面就是实打实的挣钱、利润。顺带完成社会影响力的目的。

毕竟从盈利模式上看,教育行业的现金流是最好的之一,不会出现拖沓的账期。就算是商业模式再落后,这个行业的先天优势再加上量学发明人称号,再加上专利形成的无形资产的壁垒,和品牌调性营造的类宗教氛围,以及几位讲师的超高实力,我都认为量学做的还是相当成功的。

是一次实打实的成功创业。平行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盈利模式上的后端收费,也设计的很巧妙;直复式营销,以后再招聘点小助手,可以来回整。

以上,具体结论,请回顾开头

原作者:无本老丁,发布于 2020-11-26 21:52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421678?1493707137521


其实我早在去年,就搜索过一次量学怎么样。应该是看到了这篇文章。但当时就一闪而过,没有深究。因为我笃定量学有可操作性是为什么?因为我在b站发现了两位量学高手。在股市如鱼得水。有一位去年经常发视频复盘。每周选出15支票。第二周来验证。成功率七八十,甚至还有百分之一百的,基本都能涨,少则几个点,多则十几个点。我看过其的划线,就跟李亚民的教程内容,差不多一致。

但我tm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又是什么情况。线我划了,过线就买。结果一买他就掉下来了。这是一次两次,而大概率事件啊。所以,我一直在亏。

我一直在琢磨,是不是哪个地方,没有学到位。选股方面没有问题的话。那就是热点版块不会研判?

所以,我今年侧重点在版块的轮动方面。结果呢?遇到开年至今的下跌行情。更是亏得一塌糊涂。现在都不知道这个模式到底有没有效果。到底是行情导致了模式失效,还是说模式本身就有缺陷?

这不得而知啊。

再加上上面的网友关于量学的否定。我开始动摇了。

我又把之前买的彭道富的《龙头信仰》和《龙头战法》翻出来读。其中一本《龙头信仰》已经在25、26两天稍花时间就看完了。今天又翻了一会儿《龙头战法》,大概又翻了五分之一了。这书还是讲道的东西,将术的东西少。还是一种假大空的感觉。目前没有找到对实战有直接帮助的东西。
最近有点质疑我股票研究的方向了图片 No.2

下周的操作,还是按李亚民的量学模式进行吧。我准备开一个模拟账户,来进行一些操作上的验证。之前一直不屑。感觉这点还是很有必要的。

avatar